9月19日-20日,第三届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在连云港举办,校长宁晓明、副校长许兴友出席了论坛,论坛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从事水域牧场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以及新闻媒体等110余人现场参加了论坛、1000余人线上参会。
会议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江苏海洋大学联合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和江苏海陵湖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丁德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焦念志教授、湖北省科协原副主席正厅级干部陈兴荣教授、江苏海洋大学校长宁晓明教授、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许兴友教授、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资源养护处罗刚处长(线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庄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谷孝鸿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红生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聂国兴教授、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朝晖研究员、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凤、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范占伟教授、江苏海陵湖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有金先生、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张振海董事长参加了论坛。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红生研究员代表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对关心和支持论坛召开的连云港市政府、江苏海洋大学表示感谢。杨红生指出,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的发展亟待数字赋能,形成智能感知-智能作业-智能管控的新范式,必须建设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科学评估生物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科学采捕,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统一。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建设必须强化文化创新,在系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渔文化)的同时,在结构、物化、精神等层面,积极开展文化创新和实践,让水域生态牧场成为“人鱼同乐”家园。
会议期间,校长宁晓明代表论坛承办方致辞。宁晓明表示,本次第三届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由江苏海洋大学承办,表明学校海洋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得到省内外高校的关注和肯定,通过举办大会为涉海学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水域生态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领导专家的合作共建,高效推进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海洋科考船、海洋科学综合试验平台等重大涉海平台的建设,有力推动了连云港水域生态牧场建设与渔旅产业发展。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凤介绍了连云港市水域资源及渔业发展现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大力发展“耕海牧渔”,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连云港市全面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坚持以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定位为导向,把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作为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列入各项规划。陈凤表示,希望通过本届论坛,凝聚各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和经济服务,推动水域生态牧场建设,守护“青山绿水”,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渔业建设繁荣发展。
丁德文院士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思考”报告中指出以数字化、体系化为特征的全域水域生态牧场3.0即将到来,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是我国渔业发展模式和业态的一次重要创新;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的涵盖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已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焦念志院士据“利用生态牧场实施CO2负排放”做出报告,报告中指出水域生态牧场是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也是渔业碳汇重要场景和碳汇的新出口、新前景,固碳碳汇机理技术和模式亟待创新,特别是国际标准的制定。我们仍要坚持“生态、精准、智能、融合”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合规用海,坚持场景驱动、种业牵动、牧养互动、装备带动、强强联动、政策促动,创建三产贯通、渔旅融合、渔能融合等发展模式。
论坛期间,来自省内外的水域生态牧场建设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科研人员分享了30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进行一系列学术交流,科研人员及企事业人员相聚“论剑”,碰撞智慧、分享经验,助力江苏海洋大学改革发展、推进江苏海洋大学建设,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红生研究员讲话
校长宁晓明代表承办方致辞
副校长许兴友主持开幕式和院士报告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凤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