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台简介
“江苏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库” 2009年7月成立,以建立海水养殖虾蟹类的低温种质库为核心,对优良种质资源进行搜集、评定和保存,其目的是为江苏省海水甲壳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目前已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中国对虾等甲壳类生物进行了种质库的构建工作,中长期目标是建立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中国明对虾、脊尾白虾、日本囊对虾、凡纳滨对虾等主要养殖品种的优良种质保存库,为江苏省海水甲壳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种质资源。
资源库现建有低温种质保存库60m2,可保存精子和胚胎样本2000份以上,另建有种质资源实验室(包括细胞培养室、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海洋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各1个)和甲壳类病原菌库,具有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余台套以及价值近千万元的常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海水养殖生物的种质资源活力检测、家系或品系识别以及品种鉴定等研究工作的需要。
自成立以来,“江苏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库”已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中国对虾和日本鲟等甲壳类生物进行了种质库的构建工作。在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上,已经收集保存了连云港本地海州湾群体、山东莱州湾群体和浙江舟山群体等150份样本,另外新保存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选育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200份样本;在脊尾白虾种质资源上,已经收集保存了山东东营、天津港、连云港海州湾和浙江舟山等不同地理群体样本200多份;在中国对虾种质资源方面,收集保存了不同地理群体的样本100份,同时从今年始,开始对江苏省内用于增殖放流的样本进行收集和保存,这也是我们种质资源库一个重要特色,为评价中国对虾种质资源放流对未来自然种群的影响积累材料。在日本蟳种质资源方面,已经收集保存了山东和江苏不同地理群体样本100份。
这些甲壳类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使我们成为国内外首家对不同海水养殖甲壳类品种以及同时对增殖放流样本进行系统收集和保存的单位。
2.研究方向
目前集中在二个研究方向上,分别为:海水养殖虾类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和海水养殖蟹类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
在海水养殖虾类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研究方向,主要展开了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脊尾白虾等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种质多样性研究。
在海水养殖蟹类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研究方向,主要展开了三疣梭子蟹、美国蓝蟹和日本蟳等物种的种质保存及相关种质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3.负责人简介
实验室主任阎斌伦,二级教授,淮海工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阎斌伦教授主持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多项成果通过省市科技部门组织的鉴定,研究水平分别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3项,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成果推广2项,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发明专利15件,制定各类标准5个,编著出版各类著作8部。获得主要荣誉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近20项,现担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水产学报》编委、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等十多个学术团体的职务;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享受连云港市政府特贴。
4.研究团队
海水甲壳动物研究团队目前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是一只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思维活跃、吃苦耐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立足地方、服务社会方面,团队成员积极响应学校“科技服务社会”的号召,积极融入学校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以科技培训、科技下乡、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为连云港地区海水养殖业的人才和技术发展提供帮助。
在遗传育种团队各位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近年实验室在种质资源方向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表SCI等收录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4项、市厅级课题10项;另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市级海洋创新成果奖3项,增强了学校在种质资源方向的影响力,并在国内外海洋甲壳动物种质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声誉,先后有菲律宾、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众多海洋生物研究机构同行来访交流,同时派出一批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高校合作研究、交流访问。
5.成果推介(或社会服务典型案例)
实验室先后选派12位教授、博士参加“科技服务沿海开发挂职副县长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科技镇长团”等,帮助解决各类生产实际问题数百个。
6.联系人:廖江华
7.联系电话:0518-85895252/13645135530
传真:0518-85895252
8.平台网址:http://hyswlb.hhit.edu.cn/